川射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在高血压患者AS
TUhjnbcbe - 2020/11/30 19:53:00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近年来持续增加,卒中(主要为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脏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我国首要死亡原因。ASCVD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充足而确凿的证据表明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性危险因素。

*兆琦

广州医院心内科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分会青年专业组成员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至广州医院工作至今。年6月至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受邀至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康复医学中心及SydneyAdventistHospital进行心脏康复的学习及治疗。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脏康复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作为研究者参与多项药物临床实验及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撰写并发表医学论著数篇。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多年,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常见疾病尤其是心脏康复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中,积极控制并干预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减少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高血压虽为ASCVD首要危险因素,但单纯降压减少冠心病事件的获益有限,即便采用优化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仍存在70%以上的冠心病残余风险。如何更好地防治ASCVD,必须要正确理解ASCVD的定义,临床上早期筛查出ASCVD人群,积极干预各种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减少ASCVD事件。

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血脂管理建议中ASCVD包括:

心肌梗死或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或其他血运重建;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

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肾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颈动脉斑块(狭窄>50%)以及影像学显示出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近年来,我们通过无创性地测量人体浅动脉(如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反映全身的病变状况,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广为使用的指标。年欧洲高血压协会-欧洲心脏病学协会将IMT>0.9mm作为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征象之一。尽管目前普遍认为IMT并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国内外众多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有着良好的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经超声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致。从临床角度出发,颈动脉有斑块(非内膜增厚)意味着该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个体,可启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近年来,我们通过无创性地测量人体浅动脉(如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反映全身的病变状况,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广为使用的指标。年欧洲高血压协会-欧洲心脏病学协会将IMT>0.9mm作为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征象之一。尽管目前普遍认为IMT并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国内外众多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有着良好的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经超声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致。从临床角度出发,颈动脉有斑块(非内膜增厚)意味着该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个体,可启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小结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是高血压大国,年中国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和治疗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合并危险因素者已高达约97%。近年广州市门诊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调查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达60%。对于高血压患者均进行临床简单易操作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坚持抗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管理,对于降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乃至于ASCVD拐点的早日到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在高血压患者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