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再谈贾政面具之下,原有女儿棠
TUhjnbcbe - 2023/11/15 21:32:00
图片:87版《红楼梦》电视剧

收到一些质疑,最集中于一点:小说原文写贾政“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只是曹公随手一笔,不应该信以为真,甚至过度解读。

确实,《红楼梦》所遭受的过度解读和牵强附会,罄竹难书!个人也是深恶痛绝,所以愿以凡人视角,写些不牵强的阅读体会。虽是搬砖之余的个人爱好,但也不愿应付了事。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公笔下废话绝少,可谓惜墨如金。把贾政起初天性写成诗酒放诞也绝非无本之末、泛泛一笔,而是有充分的基础。或者说,可能在曹公的构思里,贾政本就敏感灵性,所以会在一些小细节里,显露原本天性。只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贾政不得不时常戴着一本正经的面具。

细节里藏着魔鬼,我们一起探寻。

质疑是源自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认为可能是作者随笔一写,或临时起意,故意说一下贾政天性诗酒放诞,再临时从旁增加一些支撑,让人觉得不突兀。

为表“客观”,不再引用第七十八回的章节。

一、

曹公文字就像白米饭,囫囵吞枣之下也确是一碗白米饭,平淡乏味。细细品来,惊觉原是一壶陈酿,后劲绵长。

所谓“语淡而味终不薄”。

第十七回贾政近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

上面淡淡一句,信息量充沛,甚至曹公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点个人喜好。

首先,“塾掌称赞宝玉”说明老师对宝玉的真实态度,是赞赏的,赞赏宝玉的灵性。但很显然,这不是科举正路,所以老师采取了一种类似贾政的处理方法,也是符合当时社会伦理规范的处理方法:当面责贬,防止骄纵。

其次,“专能对对联”的一个“专”字,说明才情不低。放到现代语境,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专门从事某行的,我们的潜台词是什么?同理可知。

再次,“虽不喜读书”的“虽”字,是欲扬先抑的用词,体现潜意识。

最后,贾政听闻宝玉有这般歪才情后,什么态度?

如果是不喜欢,不难想象。“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

显然贾政也是欣赏的,而且还想亲自校验一下是否为真,要试一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

二、

第十七回贾政笑道: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

“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是贾政一句自我评价,然而放在当时语境,不失为自谦。接下来文字可看出,贾政也在“怡情悦性”这条路上走过,但自认为“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贬低自己,也贬低迂腐古板,不正是抬高和赞赏“灵性”吗?

三、

贾政带着众人游园题字,至一亭子,贾政驳回他人题匾“翼然”,自题“泻玉”。宝玉却直言“泻”字粗陋不雅,改为“沁芳”。

在当时社会环境,父权是绝对权威,不容丝毫挑战。但此时宝玉公然表达异议甚至是批评,父亲贾政生气了吗?

没有。反而是拈髯点头不语表示肯定,并鼓励宝玉再题一对联,于是有了宝玉的名对: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称赞不已。

很明显吧!政老爷的大度、对宝玉灵性的欣赏,尽在纸面。

四、

众人继续游园,至种满竹子的潇湘馆,门下人开始题字:

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

接连两个“俗”字,清晰地阐明了贾政的好恶,喜欢清新脱俗。在随后的情节,更是亲手为宝玉拆去礼教束缚的栅栏,让宝玉可以自由创作,“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

这是严父对宝玉难得的宠爱和纵容。

以空杯心态,重新来读第十七回游园题字环节,会发现字里行间,满是贾政对宝玉的肯定,也是对灵性的肯定。

受篇幅所限,第十七回中的例子不一一列举。

五、

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众人制灯谜猜谜取乐。

贾政看完元、迎、探、惜贾府四春灯谜后,内心悲戚,凸显出贾政的敏感。接下来,梦觉本《红楼梦》另有宝玉的一个谜语: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打一用物。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宝玉笑回道:“是。”贾政道:“这一个却无名字,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

这一段很有趣。首先,在几处稍显平庸的灯谜后,看到“镜子”这个有灵性的灯谜,贾政连夸“好,好,妙极。”

其次,对话有意思,不显山露水即把人物的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贾政问是谁做的,宝玉不敢马上回答。为什么?

在第七十五回宝玉也有一次类似的心理活动,可用以解释,引用如下:

(贾府中秋团聚,玩击鼓传花,轮到谁就讲一个笑话。可巧花停在宝玉手中)宝玉因想:说笑话倘或说不好了,又说没口才,连一个笑话也不能,何况是别的,这有不是;若说好了,又说正经的不会,只惯油嘴贫舌,更有不是。不如不说的好。

看到宠爱的孙子不敢回答,奶奶贾母马上接口护住:“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用“大约”二字,不能再妙了!宠护之情,溢于言表。

“贾政就不言语”,当然不敢言语!因为贾政秒懂了母亲的用意,当然这也是古时伦理,晚辈不可忤逆长辈。

短短几句话,贾政对灵性的欣赏,宝玉对父亲的敬畏,贾母对孙子的宠爱,儿子对母亲的孝顺,一一呈现。

六、

上面引用了击鼓传花轮到宝玉讲笑话的章节,就顺着往下再摘一小段。

宝玉不讲笑话,贾政即要求宝玉作一首即景诗。

贾政道: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字眼,要另出己见,试试你这几年的情思。

贾政在此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俗字堆砌,要求“另出己见”别出心裁,其个人喜好可见一斑。

贾母怕宝玉为难,再次出手保护孙子:

贾母忙道:好好的行令,如何又要作诗?贾政道:他能的。

“他能的”三字,已不仅仅是严父对宝玉的肯定,还有对自己儿子的自信,甚至含有“为儿子感到骄傲”的意味。

七、

转至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黛玉对湘云说: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信息量照样丰富,但受制篇幅,只简单铺开。

第一,补全了第十七回的章节,所有亭台轩馆当时并未题完,在此作了交待。曹公严谨。

第二,题字后先带进去给大姐姐(皇妃元春)瞧,这是尊重皇权。元春看完再带出来,请父亲把关,这是尊重父权。《红楼梦》通篇礼法井井有条,丝毫不差。

第三,贾政看后,对这些生僻怪诞如“凸凹”的题字竟是喜欢,一字不改全盘接受,足于证明贾政的喜好。黛玉是敏感、灵性的代名词,贾政也是欣赏的,而非厌弃。

八、

仍回第十七回,有最妙的一笔。暮年贾政看着灵性的宝玉,一如当初年少的自己。

文中那一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我曾经怀疑很久,查翻多个版本的原文,去求证是否为笔误。分明应该是出自于宝玉才对味,因为说话风格完全是宝玉式的诗酒放诞和荒唐不经。

念念不忘间,也不记得哪天,像是忽然明白了。仿佛卡瓦格博的哈达飘然散去,日照金山。

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

---本文完---

第八十四回贾母因说(贾政)道:“你这会子也有了几岁年纪,又居着官,自然越历练越老成。”说到这里,回头瞅着邢夫人和王夫人笑道:“想他那年轻的时候,那一种古怪脾气,比宝玉还加一倍呢。直等娶了媳妇,才略略的懂了些人事儿。如今只抱怨宝玉,这会子我看宝玉比他还略体些人情儿呢。”

一点碎碎念

太虚幻境,政老爷看了这两篇絮叨,吃口茶啐道:俗!

本文首发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谈贾政面具之下,原有女儿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