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黄汉亮为什么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俗
TUhjnbcbe - 2023/11/3 21:12:00
小时候,母亲叫我去街上买盐、买火柴等日常用品,临走时总要认真地叮嘱一句,买好么事(意东西)早点回来,不要“看着棋,烂脱扁担头”。“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话我时常听到老人们挂在嘴边,所以印象很深,但也因为不知其出处困惑了好多年。还是在公元年春节前围垦新涨滩涂(后设为新村公社)的时候,我们生产队的十多个中青年社员,夜间在芦苇搭建的“集体宿舍”(环洞舍)里的地铺上东歪西倒地躺着休息,善于讲故事的施家伯讲述了这个传说。“大家不要说话了,听施家伯讲故事!”有人提醒大家。只听得施家伯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边抽着烟边开淡了。“很久很久以前,江南小昆山脚下,居住着一位孝子,姓令名郎员。“这年,新春刚过,令郎员母亲得了重病。令郎员到处求医问药,煎药熬汤,天天精心服侍着母亲。“芒种季节,家家都在忙着插秧种稻,令郎员家的稻田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令其心急如焚。“农历六月初三,待母亲病情好转,令郎员才放心去田里耕种。看看人家的水稻长势旺盛,自己错过了季节,不免有点担心。“此时,路边忽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人,站立田间,口中说道:六月初三锄板田,算来算去上半年,小暑里种秧不算迟,铁扁担挑稻二头荡(意下坠)。“听了白胡子老人的话,令郎员内心宽松了许多,说,多谢老丈吉言,假如水稻真的丰收,我一定送一担稻谷于老丈,表示谢意,不知老丈家住何方?“只见老者从袖中取出三支青香递给令郎员,说,不用多说,你若要找我,可点燃第一支香,跟着青烟飘走的方向就能找到我。令郎员很高兴地接过三支青香。“待到秋天,令郎员家的水稻果然获得意外丰收,甚至比周边人家的水稻还要好一色。令郎员突然想起自己的承诺,水稻收割入库后,告别老母,点了一支青香,挑了一担稻谷寻找白胡子老人去了。“令郎员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不知走了多少路。只见前面有一条危桥,摇摇晃晃,青烟偏偏沿着危桥飘了过去,令郎员只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跟了过去,好在桥没有坍。过桥之后,这边已是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桥那边却是萧瑟的秋天。“青烟飘到桃林下,只见两老翁正在弈棋,一位正是那白胡子老人。“令郎员放下稻谷担,正欲向前打招呼,忽然考虑到不要惊扰老人的棋兴,就把扁担的一头竖在地上,另一头靠在肩上,两手一搭,静静地看着棋等候。“此时,令郎员只见眼前的桃树,一会儿开花,一会儿结果,一会儿落叶……循环反复,好不繁忙。“待两老人局终,令郎员上前施礼,老丈,我把稻谷挑来了。白胡子老人称赞令郎员守信用。令郎员迫不及待地问老丈,这里的桃树一年开几次花?答曰:一年一次啊。怎么我看到桃树反反复复开花结果?老丈指指扁担对令郎员说,你看看你的扁担。令郎员低头一看,自己的扁担已经烂掉了半截。“令郎员顿时醒悟,啊呀!我已离家几百年了,我要回家服侍老母!“白胡子老人也不挽留,说道,你点第二支香,就可回家,如若想再来,可点第三支香。“令郎员点燃第二支香,跟随青烟,不一刻,回到家乡小昆山,只见面目全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正在训斥顽皮的孙子,出去孛相(意玩耍),要及时归来,不要像令郎员那样,送谷不回。令郎员马上问老太,令郎员的家在哪里?答曰:我怎么知道,我也是听我太公讲的。“令郎员长声一叹,想不到送谷送了几百年,弄得无家可归。“令郎员想起白胡子老人的话,立即点燃第三支香,青烟顿时化作一团彩云,令郎员一个箭步,腾云直升凌霄而去。”正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啪!”施家伯突然用鞋底拍打了一下地面,“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引来一片笑声。施家伯一口气讲完了这个神奇的故事。自此,我才知道了“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俗语来源于江南地区的一个民间传说。那么,这句江南的俗语为什么能够深深扎根于江中的崇明岛上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其一、扁担情结崇明岛先民自从登上这片神奇的冲积沙岛起,就与扁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挑着担子,历时几百年陆续从句容等地迁移而来;他们掮着挨锹,挑着泥络担子围垦造田,使日涨夜大的崇明沙不至于流失;他们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使水系网格化,排灌畅通,把昔日滩涂改造成块块良田;田间劳动,他们挑担施肥、收割;农副产品交易,他们挑着货物上街……可以说,扁担是崇明岛人朝夕朝处、形影不离的生产生活必备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崇明岛上40后、50后和部分30后、60后的妇女们,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以大寨铁姑娘队为榜样,在“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和“妇女能顶半爿天”等宣传口号的鼓动下,和男劳力同样挑担劳动。开河筑岸要爬十来米高坡,上船挑粪一担要走三四里路程……体育运动员也不一定能胜任。肩膀上,开始挑担要起泡,时间一长长老茧。她们是忍着疼痛、化泪为笑完成这一桩桩劳动任务的。这一辈妇女们的劳动强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载史册。人们因为用扁担,完成了劳动任务,也因为用扁担,吃足了苦头,还因为用扁担,落下了伤痛,真是爱也扁担,恨也扁担,酸甜苦辣集扁担于一身。二十一世纪初,老人们抱怨,“生了儿子不挑担、生了女儿不烧饭”。实际上这证明了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用不到再用双肩挑担、土灶烧饭了。这不就是老一辈人拼命为之奋斗,“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的好事么!何来抱怨呢?其二、娱乐需求农耕社会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白天在田间劳作之外,还得利用休息和晚上时间做生活(意干活),男人要搓绳、纤磨、押帘子……妇女要纺纱、织布、扎鞋底……加上睡觉,极少空余时间。那时候,人们主要追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相对枯糙。家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锣鼓响,脚底痒”,说的是小时候,杨麻子戏班子来演出之前,用锣鼓声吸引观众。杨麻子做戏,无非是什么搓缸甏、颠跟斗竖雀子等杂技表演,偶尔还有耍猴什么的。到镇上茶馆店里听书(苏州评弹),那是少数老年人的事。叫化子在家门口打连厢说唱讨饭,虽说厌烦,但也算是一种娱乐了。搭台唱戏、广场电影那是后头的事情了。因此,外出办事的人们见到有人在房前或路边弈棋,驻足观看片刻,使得精神上稍微放松一下,未偿不可,可以理解。其三、规矩理念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古往今来,规矩还真不少,我们讲究遵守道德规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服从领导……要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外出办事不要痴花野命(意疯玩),乐不思归等等。如开头所说,小时候上街买东西,母亲要叮嘱,早去早回,不要“看着棋,烂脱扁担头”。父母对孩子是这样叮嘱的,妻子对丈夫是这样叮嘱的,生产队长对社员也是这样叮嘱的,公司老总对员工还是这样叮嘱的……看来,“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俗语在崇明岛上生命力还真不小。……亲爱的朋友,“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俗语能够长期扎根流传于崇明岛上,你说是什么原因呢?心语版权声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汉亮为什么看着棋,烂脱扁担头这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