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文献刘蔚楚温病医案赏析文摘
TUhjnbcbe - 2023/8/5 21:03:00
<

原创张文慧赵鸿君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编者按

刘蔚楚,广东香山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温病频繁暴发,百姓死于温病者难以计数,刘蔚楚在研究前辈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气候环境特点,形成自己治疗温病的独到见解。刘氏将其治疗温病的过程及用药思路整理成医案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通过研究《奉天医学杂志》中刘蔚楚治疗温病的医案,探讨刘蔚楚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

以下为正文

刘蔚楚,名永相,广东香山人,与张锡纯、杨如侯、陆晋笙并称为民初四大名医。刘蔚楚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认为医道精微,医者辨证时应四诊并重,必要时还需了解患者的心情与境遇,用药时攻补凉泻都不要走向极端。

民国时期,中医学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冲击,面临被废止的危机。刘蔚楚积极投身于保卫中医的活动中,将自己的行医经验、治病思想、临床医案等记录整理成文,数次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以下对刘蔚楚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中的温病医案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其治疗思想。

春温伏邪救误案一

王君官法曹,性刚直,优时之士也。辛酉春,京师大疫,君病甚,与余长子元同事,余应请往视之。时面唇深赤,舌干发热,大汗淋漓,额汗珠渍手,上气狂喘,呆视不识人,脉浮数。

此案病机为伏气致病,病位首先在肺,治宜辛凉解表,切忌发汗伤阴。患者初病本热而无汗,但前人误用燥涸升开之品,加重热势,致使患者大汗淋漓,耗伤真阴,津液不能上乘导致口舌干燥,肾气不纳而致上气狂喘,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致呆视不识人。刘氏认为此时患者在治疗上应先采取救阴止汗之法,但患者仍上气狂喘,发热未退,所以用药不可过于沉腻,同时注重滋养肾阴,故刘蔚楚创新选用清骨散加减。二诊症见脉转洪大,汗多引饮,乃气分热盛之象,予白虎汤治疗。三诊虽病已退,但迁延日久,脾气已伤,故口味淡,舌白脉濡。方拟六君去陈术,加葳蕤补中益气、生津除烦。

秋燥吐血兼伏暑案二

孔君当永利泰行经理,盛暑因上午逾月奔驰,季秋病发,余往诊则在秋末矣。病者壮热烦渴,微喘,不食,吐血盈盘,舌干红,困卧而不能起,目张而不能合,时或似睡非睡,则盗汗出,溺短便结,脉洪数。

此案病因为盛夏伤暑热之邪伏于体内,至秋季复感燥邪引动而发病。热灼津液则烦渴,舌干红,盗汗出,溺短便结,迫血妄行则吐血盈盈,其病位在肺胃,故治法宜宣肺清胃,凉血止血。刘氏选用清金保肺饮合玉女煎、十灰散加减,标本同治,同时令其服粳米两杯、鲜生地汁一杯滋阴生津。3剂溺渐长,大便秘走,复以润肠丸导余邪从大肠出,但药效颇迟,刘氏遂大胆重用白虎汤剂,加生地、犀角清其里热,复用茅根、石斛、龙骨、牡蛎等滋阴潜降之品,此时脉转沉数,热邪位于下焦,刘氏拟方大补阴丸滋水制火,共治月余而愈。

内科中暑挟痰案三

黄母太夫人,年七十六,体丰多痰,患足疾,少行动,盛夏猝仆病甚,诸世兄促余往诊。脉洪实,面色暗浊,唇深红,舌厚腻,两液汗多,壮热引饮,言语蹇涩,口角流涎,神志昏昏,二便直下。

此案病机为外中暑热之邪,煎灼伏痰,郁闭肺胃,治法宜宣肺清胃、通络涤痰。方拟通络饮合六一散加减,用鲜荷叶边、丝瓜络、西瓜翠衣、扁豆花等甘寒入胃经之品,清解胃热。六一散中重用滑石,取其清热利湿、通调水道之功效,使肺中热邪从小便而走,则大肠之泻可止,胃气可复,故3剂而热退,5剂而泻止。但小水仍多,刘蔚楚以其母虚,改用三仁汤,去杏苡通竹,加健脾化痰之品,有时渴而汗多,再加山药、覆盆子收涩补肾,加石膏、知母滋阴清热,月余悉愈。

刘蔚楚治疗温病善用清宣肺胃、养阴清热等治法,同时注重补脾胃,在方药的选择与使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温病治疗思想,值得后世医家继续在温病的临床实践中学习借鉴。

作者

张文慧赵鸿君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刘蔚楚温病医案赏析(文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文献刘蔚楚温病医案赏析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