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咽喉疼痛,不能言语这个山豆根可以帮忙,你 [复制链接]

1#

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卷,约万言,全书共有多万字,记载了种药物(新增种),分成60类。其中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种,绘图多幅,并附有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李时珍的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当年,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这一部巨著的时候不仅仅是游遍了全国。也历经了千辛万苦。有一次,当他来到广西时,由于当地持续的高热天气,使他感到不适,咽喉疼痛,不能言语。当时的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能说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向当地的老百姓和药农询问本地的药材形态和功效。幸亏这时候遇到一位在山中采药的药农,他便上前询问,由于咽喉疼痛,不能言语,几乎无法与药农交流,在那干着急。药农看到他着急的表情,又看了看他的咽喉,便将路边一株似槐非槐的植物连根拔起,将根洗净,用刀切下一片让他含着。没多时,李时珍便觉得嗓子好了很多,也能言语了,这让他高兴万分。

李时珍看见这株植物与他平时所见的槐树很像,但仔细分辨却又有不同。他立即向药农询问这种植物是叫什么名字,药农告诉他,这种药在开宝七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的《开宝新详定本草》中就有记载;有: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的作用。因为苗蔓如豆而八月采根用,于是当地人都叫作山豆根,用来治疗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等。李时珍听说后,连忙就将这种药的详细产地和功用都记录了下来。在后来的寻访当中,他又在《本草纲目》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这种药材能够治疗急黄和痢疾等功效以及简便使用方法。

山豆根(拉丁学名:Euchrestajaponica),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山豆根属植物,藤状灌木,几不分枝,茎上常生不定根。叶仅具小叶3枚;叶柄长4-5.5厘米,被短柔毛,近轴面有一明显的沟槽;小叶厚纸质,椭圆形的干燥根和根茎。别名:三小叶,山豆根、胡豆莲,豆科、豆根、苦豆根、广豆根、硬豆根、金锁匙、越南槐根。生长于山谷或山坡密林中,海拔-米。产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江西、浙江;亦分布于日本。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服。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民间便方;

一,治疗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二,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

三,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15克。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

四,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

五,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六,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6克。

山豆根中药饮片;呈不规则的类圆形或斜切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本品苦寒清泄,力强有毒,入肺、胃经。善清肺胃之火而解毒、消肿、利咽,既治火毒壅结之咽喉肿痛,又治胃火炽盛之牙跟肿痛,还治肺热咳嗽及热毒疮肿。有豆腥气,味极苦。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有毒,故内服不宜过量,脾胃虚寒、食少便浦者忌服。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