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全常见病妙方秘方集锦 [复制链接]

1#

治高血压病妙方

1羚羊角汤

 近代·丁甘仁《新编经验方》(费伯雄方)

 羚羊角汤治头痛,龟蝉生地石决明,夏菊丹芍柴薄枣,清热滋肾肝风熄。

 羚羊角3克,龟板24克,生地18克,白芍6克,丹皮5克,柴胡3克,薄荷(后

下)3克,菊花6克,夏枯草6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明30克(打碎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肝益肾,潜阳祛风。

 方用羚羊角祛肝风;龟板、生地滋肾阴;丹皮、白芍、菊花清热凉血;夏枯草、柴

胡、薄荷清肝散火;石决明镇肝潜阳;蝉衣搜风。合而为凉肝增液,潜阳祛风之剂以治本,则头痛、

头晕等因肝阳上亢所致的症状,自当化为乌有矣。方中羚羊角价格昂贵,可用珍珠母50克,生龙

齿20克(打碎先煎)代之,或用羚羊角粉1克冲服,同样有效。

 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头晕。可用于高血压头痛。

2磁石五草汤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窦国祥方)

 磁石五草汤中求,稀莶草加车前草,玄蓟益母夏枯草,平肝利尿降压灵。

 磁石30~60克(先煎),稀莶草20~30克,车前草20~30克,小蓟草20~30

克,益母草20~30克,玄参10克,夏枯草20~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平肝,利尿,降压。

 方用磁石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配以稀莶草、车前草、小蓟草、益母草、夏枯草,

经药理实验证实均有利尿,降压作用;玄参滋阴泻火,并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效果。故本方既可改

善症状,又能降低血压。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乃更年期的高血压。

 肝火亢盛者,加黄芩、栀子、龙胆草;阴虚阳亢者,加天麻、钩藤、地黄;阴阳两

虚,加枸杞子、石斛或补骨脂、杜仲;痰湿壅盛,加半夏、茯苓、白术;痰热挟瘀,加贝母、胆星、

竹茹、丹参;头痛眩晕、步行不稳者,加泽泻、牛膝;头剧痛、血压升高、有出血倾向者,加黄芩、

蚕砂、槐花;舒张压明显升高,加马兜铃或青木香。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1降气止喘方

 《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

 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

朴3克,炒苏子6克,姜半夏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镇咳定喘。

 方中麻黄、白果为治喘要药;厚朴去胸满;杏仁、苏子降肺气,止咳喘;紫

菀、款冬镇咳逆;半夏降逆化痰涎。合而用之,镇咳定喘之药具备,故能奏效。

 咳喘。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2苏葶滚痰丸

 清·《医宗金鉴》

 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酒蒸一次)克,沉香16克,

黄芩克,青礞石(火煅如金为度)16克。

 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视患儿病情虚实服之(一般约05~3 克),姜汤送

下。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

大黄“通宜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破积滞,行

瘀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

询为良品”(《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

诸药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

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治肺痈妙方

1清肺汤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清肺汤是肺痈方,杏仁防己冬瓜仁,鸡子白皮薏苡仁,清肺化痰此方奇。

 薏苡仁9克,防己9克,杏仁9克,冬瓜仁9克,鸡子白皮3克。

 上药共研为末。每用12克,加韦叶半握,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

 清肺化痰。

 方用薏苡仁清泄肺热;佐以冬瓜仁、杏仁、防己、鸡蛋白皮化痰止咳,以助苡仁清

泄肺热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痰热壅肺、咳嗽、喘逆上气、发热汗出、咽中如有异物感、苔黄腻、脉滑数。可用

于肺脓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若发热较甚,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咳痰黄稠较甚,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

咳唾脓血,加桃仁、苇茎等。

 本方适用于肺实热证,若属虚证、寒证之咳嗽、气急,均不宜使用。

2桔梗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桔梗汤方是经方,桔梗甘草两相参,宣肺利咽又止痛,肺痈咽痛服之瘥。

 桔梗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方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共奏清热利咽之功;且两者又均有祛痰之功,

一宣一清,相得益彰。药仅两味,力专效宏。

 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可用于肺脓疡(肺痈)、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若兼有恶寒发热者,加薄荷、牛蒡子、马勃;咽喉红肿较剧,加黄芩、丹皮、赤芍;

疼痛较剧,加射干、山豆根;咽喉干燥,加玄参、藏青果;痰多咳嗽兼有恶寒发热,加桑叶、蝉衣;

痰稠而黏,加鱼腥草、黄芩;肺痈,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大黄、败酱草、芦根、桃仁、苇茎等。

治支气管哮喘妙方

1定喘汤

 明·张时微《摄生众妙方》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杏仁黄芩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白果(去壳炒黄捣碎)21枚,麻黄9克,款冬花9克,桑白皮9克,制半夏9克,

苏子6克,杏仁6克,甘草3克,黄芩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本方治疗之哮喘,是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故方中用麻黄宣降肺气,解表定

喘;杏仁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清肺热,化痰涎;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

咳化痰;白果敛肺定喘,与麻黄相伍,一收一散,既能加强平喘之效,又能防止麻黄耗散之弊;甘

草调和诸药,兼能止咳化痰。本方能散表寒、清膈热、降逆气、化痰涎,故治“寒包热哮”,效果良

好。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证,症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表证恶寒发热、舌

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喘息性支气管

炎等病症。

 痰稠不利,加胆南星、瓜蒌皮、沙参、前胡;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

者,加石膏,鱼腥草;顽痰胶结,饮食减少,加莱菔子、白芥子;痰壅而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

石。

2定喘丸

 清·《医院配方》

 定喘苏梗桑陈皮,芥子苏子术苓芪,阿胶川贝百合杏,冬夏知母归生地。

 苏梗、白芥子、苏子、桑白皮、百合、杏仁、陈皮、川贝母、白术、茯苓各

克,阿胶、黄芪各克,天冬、知母、半夏、当归、生地各60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9克,日服2~3次。

 润肺止嗽,化痰平喘。

 方中苏梗、陈皮理气舒郁,健脾和胃;白芥子、苏子、杏仁、川贝祛痰止咳,下气

平喘;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当归、生地、黄芪、阿胶补气活血,滋肾养阴;百

合、天冬、知母润肺止咳,清热安神。诸药配合,既能补气养血以固本,又能止咳平喘以治标,是

一首标本兼顾的定喘良方。《医院配方》云其“润肺止嗽,化痰止喘,立见神效。定喘后再服

益气养元丸,男加人参健脾丸,女加安神赞育丸,常服喘嗽不发,屡经屡验,难尽。”

 一切喘症。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治高热、中暑妙方

1原因不明高热方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原因不明高热方,柴胡黄芩白虎汤,忍冬连翘生甘草,清泻里热和少阳。

 柴胡、黄芩、知母各10克,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连翘15克,甘草6

克。

 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

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清热泻火。

 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

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原因不明之高热,热势上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

2六和汤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和汤里杏夏砂,藿香叶参草茯苓,香薷厚朴白扁豆,姜枣同煎六气平。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0克,茯苓、藿香叶、白扁豆各60克,香薷、

厚朴各克。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

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化湿消暑,健脾和胃。

 本方能御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吴鹤臬云和六腑),故名“六和”。风寒暑湿诸邪,伤

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咳,伤膀胱则小便赤涩。清气不升则头目昏痛,阴阳相争则寒热交作。

方用藿香、砂仁、杏仁、厚朴行气舒脾,辟秽化浊;扁豆、赤苓渗湿清热,化暑和脾;半夏降逆止

呕;人参、甘草益气扶正祛邪,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香薷、苏叶发汗散寒。合而用

之,能健脾祛湿,理气解表,使气机和畅,清升浊降,风寒暑湿俱去,诸症可除。方中香薷、苏叶,

虽皆发汗解表之品,但一善化湿祛暑,一善理气和中。若伤寒受寒,寒热无汗者,宜用香薷;若风

寒束表,恶寒发热者,则宜苏叶(引自《汤头》)。

 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

卧倦怠、小便赤涩者。可用于中暑疰夏、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

 一方有白术30克,木瓜60克。

治外感温热病妙方

1五叶二根白薇汤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魏长春方)

 五叶二根白薇汤,体虚热症清透方,苏藿参竹冬桑叶,芦根茅根共煎尝。

 冬桑叶9克,人参叶9克,藿香叶6克,紫苏叶3克,淡竹叶9克,鲜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白薇9克。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

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生津解暑,芳化和中。

 体虚感受湿热或大病退后,余邪未消,往往低热缠绵,若补之则碍邪,清热化湿则

伤胃气,用药颇为棘手。本方系仿古人之法化裁变通而成以轻灵见长。方中人参叶味甘苦性寒,功

能生津解暑,降虚热,适用于热病伤津之候,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冬桑叶、白薇退虚热;藿香、苏

叶芳化和中。适于热伏湿恋之持续低热。

 体虚外感、湿热留恋,症见持续低热、头昏肢酸、胃纳呆滞、胸腹满闷、小便短赤、

或有微热盗汗、脉弦滑或弦细、舌红燥、苔微黄或白糙者。

 夏秋湿热交蒸,清阳不升者,可用鲜荷叶1/4张,佩兰叶6克,易淡竹叶、苏叶;

亦可用甘露消毒丹6克吞服,以代替藿香增强清化湿热之功;若药后已有汗出者可用佩兰叶,橘叶

各9克,易辛温之苏叶、藿香叶。

 凡外感高热或内伤阴虚发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2消斑青黛饮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泻火消斑青黛饮,石膏知母玄人参,柴草连栀犀地黄,釜底抽薪加川军。

 青黛3克,黄连9克,犀角3克(用代用品),石膏50克,知母9克,玄参9克,

栀子9克,生地15克,柴胡9克,人参6克,甘草45 克。

 加姜、枣水煎,入苦酒(醋)1匙服。每日1剂,水煎服。

 泻火解毒,凉血化斑。

 阳毒发斑虽是由于胃经邪热太盛,其他各经也有火热相助。方中犀角、石膏清胃火、

解热毒;配以青黛、柴胡、黄连清肝火,且柴胡引邪透达肌表,而泻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知母

泻肾火;玄参、生地滋阴润燥;甘草泻火解毒,并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人参补气生津,扶

助正气;醋能酸敛。本方以泻火解毒为主,用大队清凉之味,灭其阳毒炎炎之势,堵其大烦大热之

生发源,热清血静,则斑自化,神自宁。用参、草、姜、枣者,护卫中宫,以防过于寒凉伤脾胃也。

 阳毒发斑、大烦大热、舌苔燥黄、舌质红、脉洪大滑数。

 若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治高脂血症妙方

1双降汤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朱良春方)

 双降汤里广地龙,水蛭归芍丹参投,黄芪川芎稀莶草,泽泻甘草生山楂。

 水蛭3克,广地龙1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

10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稀莶草10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次,水蛭研极细末,分2次冲服。

 益气通络,活血降脂。

 高脂血症患者多表现为气虚夹痰瘀之证候。气虚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

虚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气虚痰瘀互为因果,络道被阻,致诸症叠起。故方用黄芪合水蛭、

地龙益气通络,配以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泽泻、生山楂、稀莶草祛湿,降脂;甘草

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络,活血降脂之功。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脂代谢等作用。服后既可降脂通脉、降粘降压、

防止心脑栓塞、梗阻,又能减肥轻身。诚为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妙方。

 高血脂、血黏稠或伴高血压者尤宜。

2降脂通脉饮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邵念方方)

 降脂通脉饮柴胡,首乌金樱生苡仁,滋阴行滞泻洁腑,茵泽楂郁酒军明。

 首乌30克,金樱子30克,决明子30克,生苡仁30克,茵陈24克,泽泻24克,

生山楂18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酒军6克。

 每日1剂,用水毫升煎至(文火)毫升,水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

合,分2次服。每2周为1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

 对临床无明显症状而出现血脂升高者,当以滋补肝肾治疗为主,佐以理气解郁活血

之品;若症状明显,患者自觉头目眩晕、胸闷而痛或肢体麻木,则当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脉为主,

佐以滋肾益血之味。本方采用了补泻并施,标本兼顾的组方原则,故方用首乌、金樱子、决明子滋

阴降火,且金樱子还有理气解郁作用;配以生苡仁、茵陈、柴胡清热利湿,化浊降脂;泽泻、生山

楂祛湿降脂;郁金配山楂行滞通脉;酒军配苡仁、泽泻泻浊洁腑。合而用之,此方补而不腻,固而

不涩,行而不散,共奏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之效。

 高脂血症。

 偏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眩晕明显者,加桑寄生30克,生赭石30克;偏于

脾胃失健,症见脘腹痞闷、倦怠乏力者,去金樱子,加黄芪30克,茯苓15克,炒莱菔子12克;

偏于经脉瘀阻,症见肢体麻木、疼痛者,去金樱子,加丹参30克,炒桑枝30克,桃仁12克,路

路通12克;偏于肝肾不足、目失濡养,症见视物昏花者,加茺蔚子12克,青葙子12克,杭菊花

12克。

治眩晕妙方

1加减地黄汤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加减地黄汤麦冬,二地二至太子参,枣皮枸杞五味子,滋补肝肾主眩晕。

 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5克,枣皮12克,枸杞子12克,太子

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滋补肝肾。

 本方系以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而成。此方重在补肝肾填精,取地黄汤补肝

肾之二地、枣皮而去泽泻、丹皮,是用其专补之力,更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助之,其力更

强。太子参,心经之药也,取“心为君主之官”统辖五脏,补心以济水火;麦冬,乃肺经之药也,取“肺

为水之上源”,补肺金以助肝肾之故;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益肾敛阴。本方具有润燥生津,滋

养肝肾,补髓填精之功。

 眩晕,症见头空痛(午后入晚时眩晕头痛加重,过劳思虑时则剧)精神萎靡、记忆

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睡眠不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加味柴胡六君汤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加味柴胡六君汤,参术苓甘夏砂香,黄芩姜枣建菖蒲,益气健脾心可宁。

 *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12克,法半夏、广木香各10克,砂仁6克,柴

胡12克,黄芩10克,建菖蒲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益气健脾,利水宁心。

 此方由柴胡六君汤、香砂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相合加建菖蒲而成。方中香砂六君甘

温补脾益胃,脾健则可除湿利水;更得建菖蒲芳香辟秽化浊、健胃宁心之力,而使其利水宁心之功

更著;方中小柴胡汤畅气机,利胆气,气机畅,水气行,则心可宁矣。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健脾,

利水宁心之效。

 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气上冲胸、心悸、口苦咽干或口淡无味、消化力弱、食少或

不欲食、或胸脘滞痛、或胸胁胀满、四肢软弱、小便短少或失眠多梦、苔淡白、脉寸关微沉而弱或

兼见弦象。

 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枣仁12克;头痛者,可选加白芷、羌活、藁本、川芎诸药中

一二味;舌苔白兼淡黄滑润者,加肉桂3克或桂枝尖6克。

治冠心病(胸痹)妙方

1益气通脉汤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辅仁方)

 益气通脉有二参,郁金川芎佛手片,麦冬五味檀香下,赤芍葛根广木香。

 丹参15克,*参30克,麦冬15克,郁金、川芎各10克,赤芍15克,五味子6

克,檀香5克(后下),陈佛手10克,广木香5克,葛根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益气强心,活血通脉。

 冠心病之根本病机是心气衰微,导致血行不畅,使各脏腑血脉痹阻。因而在辨证施

药时,特别强调抓住“心气衰微、气血失和、血脉瘀阻”这一关键。故方中用生脉散(重用常参),

葛根补气升阳(心阳)强心;用丹参、赤芍、川芎以活血通脉;用郁金、佛手、广木香,以理气和

血,使补而不滞,气机调畅,血脉得通。

 胸痹,症见胸憋、胸闷、气短、心慌、过累则尤甚,甚则胸痛彻背、舌淡或暗、舌

体偏大、苔白或黄、脉象欠有力或结代。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炙甘草10克;血虚甚者,加鸡血藤30克,阿胶

(烊化)、熟地黄各20克;胸痹发作较频者,加三七粉(分冲)3克,草红花、元胡各10克;心

慌眠差甚者,加柏子仁、龙眼肉各10克,或加炒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大便偏干者,加全栝

蒌15~30克,肉苁蓉30克;胸闷甚,苔白腻较厚者,加薤白10克,半夏10克;心阳不振,水

气凌心者,加桂枝5克,茯苓15克。

2益气通瘀汤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钱远铭方)

 益气通瘀太子参,枣仁苏木绛香投,参芎桃甘石菖蒲,益气活血可宁心。

 太子参15克,枣仁15克,苏木1`5克,绛香15克,丹参15克,石菖蒲15克,

桃仁15克,川芎5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5天,休息2天,每个疗程20剂。

 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血行瘀阻固然为冠心病的特点,但血瘀之由来,在于气虚之所致,气虚是因,血瘀

是果。盖帅血者气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言其常也。有常必有变,气滞既可出现血瘀,

气虚亦可出现血瘀,二者同属血瘀,而病机有本质不同,气滞是在气血旺盛,运载过剩之情况下所

产生,气虚是在气血虚弱,运载无力之情况下所产生。心气虚则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稍一劳累则

自汗出等一派心神不宁征象;气虚运血功能减退,致气虚血瘀,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方中太子参、

甘草扶正益气;枣仁补心宁神敛汗;在补益正气的基础上,运用苏木、绛香、丹参、桃仁等活血化

瘀,使血液畅行;至于石菖蒲、川芎两味,取其开窍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起佐使作用。合而用之,

共奏益气宁心,活血祛瘀之功。

 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心律不齐等症。

 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盛者,可加麦冬15克,莲子心2克;心悸怔忡、夜

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郁金各10克,枳壳10克;高

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克,白芍15克,僵蚕12克,夏枯草12克。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